• 产品服务
    碳核算
    产品碳核算 企业碳核算 控排企业碳核算 项目碳核算 活动碳核算
    碳目标制定
    科学碳目标(SBTi) 碳中和目标路径规划
    碳资产管理
    配额及履约管理 碳减排项目管理 碳交易管理
    咨询服务
    碳披露服务(CDP) 标准制定 政策解读及咨询服务 行业碳排放研究服务 碳中和服务 碳减排方案服务 认证服务
  • 解决方案
    通用解决方案
    产品碳管理 企业碳管理 绿色会议
  • 客户案例
    消费
    金融
    互联网科技
    商业地产
    能源
    化工
  • 碳阻迹研究院
    行业资讯
    新闻动态 行业报告
    便捷工具
    碳计算器 碳中和证书
  •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加入我们
  • 碳云SaaS
EN
010-50973498
预约演示

企业如何进行绿电消费?ChatGPT也来支招
2023-02-23
阅读量:2480

 

· 导语 ·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范围二外购电力的碳排放占总排放大部分份额,采购绿电成为最直接的减碳手段,而目前国内企业进行绿电消费的途径主要有四种。

 

绿电是绿色电力的简称,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产生的电力,比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因其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又不消耗化石燃料等,所以相对常规火电,绿电更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绿电交易是指以绿电项目为标的物的电力中长期交易,用以满足电力用户购买、消费绿色电力需求,并提供相应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

 

2021年9月7日,中国正式启动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标志着我国绿电消费将开启一个全新模式。绿电交易能够引导全社会更加主动消费绿电,同时增强绿电在电力市场的竞争力,反映绿电环境价值,加快推进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和电力行业清洁低碳的发展,实现中国的能源转型。

 

一、企业为什么需要绿电

 

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其构建自身碳中和的战略路径,对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并提出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发起成立了绿电采购相关的平台或项目,如100%可再生能源项目(RE100)。通过与发电企业、用电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开展合作,承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最迟到2050年)实现全球范围内100%可再生电力。中国部分企业已加入RE100,如隆基股份、阳光电源等。

 

同时,面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全球气候运动压力,100%可再生能源项目已经成为许多国际科技行业的标配。目前,全球约41家科技企业已经设立长期100%可再生能源目标,其中约20%企业已经实现目标,另外约50%将在2030年以前实现,44%在2019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已经超过60%。

 

此外,交通运输行业在全球与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GHG)排放中占据很大比重。2019年,交通领域能源消耗约4.49亿吨标煤,占全国能源总消耗比重的9.24%。因此,发展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对推动交通能源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使用纯电动乘用车可将平均电耗降至12.0kwh/百公里。

 

综上,基于政策、市场、自身发展的需求,不少企业都提出了自身碳中和目标。据统计,目前全球提出科学碳目标的企业/机构超过4500家,其中2218家企业/机构的目标被SBTi接受。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范围二外购电力碳排放占总排放的大部分份额,消费绿电就成为了最直接的减碳手段,可如何进行绿电消费是大多数企业面临的难题。

 

二、企业如何进行绿电消费

 

目前国内企业进行绿电消费的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四种:直接参与绿电市场交易、自行或通过第三方投资建设新能源发电项目、采购绿色电力证书(绿证)以及在采购绿电和自建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基础上,建立配套储能设施。

 

1.直接参与绿电市场交易

第一种途径是直接参与绿电市场交易。国内绿电交易实行“证电统一”的模式,这种模式中绿色电力是主要的交易商品,获得的证书仅作为使用了绿电的证明。

 

绿色电力交易分为省内交易与跨省跨区交易。省内交易按照省内电力中长期交易的规则进行,电网公司负责结算,合约周期为多日到一年。

 

在跨省跨区绿电交易中,“点对点”交易(买方和卖方直接交易)渠道尚不畅通,需要买卖方所在省级交易中心进行代理交易,且省间交易的合同结构比较复杂。

 

另外,在全球范围内,长期购电协议——PPA(Power Purchase Agreement)已成为企业大规模采购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方式。

 

PPA的合同期限通常长达十至二十年,发电企业和购电用户双方在合同期间约定固定电价,可规避电价波动风险。

 

目前中国PPA协议的签署仍呈现散点状态,信息披露有限,但随着企业买家的绿电采购需求上升,PPA有望在国内取得较大发展。

 

绿电市场化交易较为灵活,实现了证电合一,体现了绿电能量价值和绿色价值的统一。但跨省跨区交易还存在一些壁垒,采购量和价格受省内供需影响大。随着绿电交易改革深入,未来交易量会不断增大,将成为最主要的绿电采购方式。

 

2.投资自建新能源发电项目

第二种途径是投资自建新能源发电项目。随着新能源发电技术发展以及整体电价的提升,投资集中式或分布式新能源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在逐步提升。这种模式能有效增加用户可再生能源自给能力,是科技企业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的重要途径。

 

集中式新能源发电项目一般选择建在荒漠戈壁等光照/风力资源充足的地区,接入高压输电系统供给远距离负荷。一般规模大、发电量大,但建设成本高、经济性低。

 

分布式新能源发电项目一般建于电力消费场所或与之相邻的地方,比如楼顶、屋顶、厂房顶等地方,就近发电用电。

 

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难度小,经济性好,可与市场化绿电交易互为补充,是企业获取绿色电力最简单、最成熟的方式,许多科技企业已参与开发建设。

 

3.采购绿色电力证书(绿证)

第三种途径是用电企业采购绿色电力证书。绿证是国家对发电企业所生产的每1000度绿色电力颁发的电子证书,是消费绿色电力的唯一凭证。

 

目前绿证的核发对象主要是陆上集中式风电和光伏项目。国家向发电企业核发绿证后,厂商可以将绿证卖给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个人消费者等。

 

但认购绿证只是拥有了绿证对应电量的声明权,即宣称自己使用了绿电,并不意味着企业实际消纳了对应的绿电,所以并不利于对企业消纳情况进行追踪记录。

 

绿证交易购买程序简单,但未实现证电合一,对于促进新能源消纳效果较弱,且国际认可度不高。

 

4.新能源+储能+需求侧响应

第四种途径是在绿电采购或自建新能源电站的基础上,建立配套储能设施。目前,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在用户侧配套储能设施,开展电力需求侧响应业务。

 

通过配套储能设施企业能加强自身用电管理,进行削峰填谷,提升绿电消纳能力,并降低电力采购成本。但此模式投资成本较高,技术难度和运行难度高,受政策影响大。

 

未来随着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需求增加,商业模式将更加灵活,应用会逐渐普及。

 

三.领先企业案例

1.中国科技企业绿电消费案例

信息来源:绿色和平《科技企业绿电消费新浪潮》报告

 

2.谷歌案例

谷歌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年度采购量最大的企业,在大规模部署清洁能源项目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将以谷歌的可再生能源计划与实践为例,为其他企业购买和使用绿电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 2007年,谷歌通过购买可再生能源项目并采购了高质量的碳信用,成为第一家在运营中实现碳中和的公司。

  • 2017年,谷歌成为第一家在全球范围内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公司。

  • 2010年到2021年,谷歌在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近33亿美元,预计总容量约为8.7GW。

 

100%可再生能源供应只是一个临时解决方案,谷歌还宣布了一个首创目标,即在2030年前实现24*7零碳能源,即使用电力供应完全脱碳,每小时、每一天、每一个地方都依靠零碳能源运作。

 

但实现24*7零碳能源并非易事,面临着诸如受地区和时间限制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有限的清洁能源交易政策和市场机制、以及昂贵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等困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谷歌采取了诸多措施:

 

2019年,谷歌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企业采购。

 

2010年以来,谷歌在各个数据中心区域增加25个以上的风能和太阳能项目(总发电容量超过3GW),大大提高了数据中心每小时负载与区域无碳能源供应之间的匹配水平。

 

此外,为解决单一可再生能源难以百分之百与数据中心24*7负载匹配的问题,谷歌将投资更多种类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以及更先进的发电技术(如低成本的能源储备、碳捕集与封存等)。

 

谷歌还与合作伙伴合作,帮助新技术商业化,制定并倡导清洁电网政策,不断应用谷歌自己的软件和机器学习来优化整个行业清洁能源,分享经验和技术等。

(谷歌数据中心每小时用电情况热力图)

 

四.碳阻迹观点

 

第一,已经做出或计划做出减碳目标承诺、碳中和承诺的企业,和相关的上游供应链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绿电来减少范围二排放,这是目前最受欢迎的选择。从数据看,2022年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大力开展绿电交易,创新开展绿证交易,结算绿电交易电量152.2亿千瓦时,平均溢价51.83元/兆瓦时。

 

第二,绿电资源一直在开发,但短期资源有限,企业需早做准备并提前布局。

 

第三,PPA在海外比较成熟,中国目前绿电政策更新快,价格主要受供需影响,还不具备长期协议的条件。

 

第四,在谷歌可再生能源创新的实践历程中,我们看到,企业消费绿色电力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但即使百分之百的绿电使用也不能保证其整个过程是清洁零碳的,未来24*7零碳能源会是更多企业的目标。要实现这一挑战性目标需要政策机制的完善、能源技术与业务模式的创新、政府机构组织与供应商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等。

 

彩蛋:最近很火的ChatGPT有话说

 

嗯,很官方,不知大家对ChatGPT的回答满不满意?

 

参考文献:

[1].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5050.htm

[2].https://wri.org.cn/sites/default/files/2021-12/handbook-corporate-green-power-consumption-china-CN.pdf

[3].https://www.greenpeace.org.cn/2022/08/24/tech-re-consumption-2022/

[4].https://www.energypartnership.cn/zh/home/china-kicks-off-its-green-electricity-trading/

[5].https://solar.in-en.com/html/solar-2394824.shtml

[6].https://static.googleusercontent.com/media/www.google.com/zh-CN//green/pdfs/renewable-energy.pdf

[7].https://www.gstatic.com/gumdrop/sustainability/247-carbon-free-energy.pdf

[8].https://transition-china.org/wp-content/uploads/2022/08/CLIMAT3.pdf

[9].https://epaper.sgcctop.com/202302/15/con-687518.html

[10].https://chinadialogue.net/zh/1/70049/

[11].https://sustainability.google/progress/energy/

[12].https://sustainability.google/progress/#data-centers

 

点击了解碳阻迹

更多新闻
一文说清欧盟碳关税,企业提升碳管理能力或成应对关键
非常3+1,有一种碳排放叫范围四/Scope4
【碳阻迹原创】产品的碳足迹
“白色污染”如何穿上“绿色新衣”?食品饮料包装告诉你答案!
健康也“碳中和”,我国医疗行业如何科学减碳?
CCER终于动了?!2023开年双碳盘点来了
行业资讯 / 新闻动态 / 原创干货
企业如何进行绿电消费?ChatGPT也来支招
2023-02-23 阅读量:2480

 

· 导语 ·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范围二外购电力的碳排放占总排放大部分份额,采购绿电成为最直接的减碳手段,而目前国内企业进行绿电消费的途径主要有四种。

 

绿电是绿色电力的简称,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产生的电力,比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因其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又不消耗化石燃料等,所以相对常规火电,绿电更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绿电交易是指以绿电项目为标的物的电力中长期交易,用以满足电力用户购买、消费绿色电力需求,并提供相应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

 

2021年9月7日,中国正式启动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标志着我国绿电消费将开启一个全新模式。绿电交易能够引导全社会更加主动消费绿电,同时增强绿电在电力市场的竞争力,反映绿电环境价值,加快推进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和电力行业清洁低碳的发展,实现中国的能源转型。

 

一、企业为什么需要绿电

 

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其构建自身碳中和的战略路径,对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并提出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发起成立了绿电采购相关的平台或项目,如100%可再生能源项目(RE100)。通过与发电企业、用电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开展合作,承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最迟到2050年)实现全球范围内100%可再生电力。中国部分企业已加入RE100,如隆基股份、阳光电源等。

 

同时,面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全球气候运动压力,100%可再生能源项目已经成为许多国际科技行业的标配。目前,全球约41家科技企业已经设立长期100%可再生能源目标,其中约20%企业已经实现目标,另外约50%将在2030年以前实现,44%在2019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已经超过60%。

 

此外,交通运输行业在全球与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GHG)排放中占据很大比重。2019年,交通领域能源消耗约4.49亿吨标煤,占全国能源总消耗比重的9.24%。因此,发展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对推动交通能源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使用纯电动乘用车可将平均电耗降至12.0kwh/百公里。

 

综上,基于政策、市场、自身发展的需求,不少企业都提出了自身碳中和目标。据统计,目前全球提出科学碳目标的企业/机构超过4500家,其中2218家企业/机构的目标被SBTi接受。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范围二外购电力碳排放占总排放的大部分份额,消费绿电就成为了最直接的减碳手段,可如何进行绿电消费是大多数企业面临的难题。

 

二、企业如何进行绿电消费

 

目前国内企业进行绿电消费的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四种:直接参与绿电市场交易、自行或通过第三方投资建设新能源发电项目、采购绿色电力证书(绿证)以及在采购绿电和自建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基础上,建立配套储能设施。

 

1.直接参与绿电市场交易

第一种途径是直接参与绿电市场交易。国内绿电交易实行“证电统一”的模式,这种模式中绿色电力是主要的交易商品,获得的证书仅作为使用了绿电的证明。

 

绿色电力交易分为省内交易与跨省跨区交易。省内交易按照省内电力中长期交易的规则进行,电网公司负责结算,合约周期为多日到一年。

 

在跨省跨区绿电交易中,“点对点”交易(买方和卖方直接交易)渠道尚不畅通,需要买卖方所在省级交易中心进行代理交易,且省间交易的合同结构比较复杂。

 

另外,在全球范围内,长期购电协议——PPA(Power Purchase Agreement)已成为企业大规模采购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方式。

 

PPA的合同期限通常长达十至二十年,发电企业和购电用户双方在合同期间约定固定电价,可规避电价波动风险。

 

目前中国PPA协议的签署仍呈现散点状态,信息披露有限,但随着企业买家的绿电采购需求上升,PPA有望在国内取得较大发展。

 

绿电市场化交易较为灵活,实现了证电合一,体现了绿电能量价值和绿色价值的统一。但跨省跨区交易还存在一些壁垒,采购量和价格受省内供需影响大。随着绿电交易改革深入,未来交易量会不断增大,将成为最主要的绿电采购方式。

 

2.投资自建新能源发电项目

第二种途径是投资自建新能源发电项目。随着新能源发电技术发展以及整体电价的提升,投资集中式或分布式新能源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在逐步提升。这种模式能有效增加用户可再生能源自给能力,是科技企业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的重要途径。

 

集中式新能源发电项目一般选择建在荒漠戈壁等光照/风力资源充足的地区,接入高压输电系统供给远距离负荷。一般规模大、发电量大,但建设成本高、经济性低。

 

分布式新能源发电项目一般建于电力消费场所或与之相邻的地方,比如楼顶、屋顶、厂房顶等地方,就近发电用电。

 

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难度小,经济性好,可与市场化绿电交易互为补充,是企业获取绿色电力最简单、最成熟的方式,许多科技企业已参与开发建设。

 

3.采购绿色电力证书(绿证)

第三种途径是用电企业采购绿色电力证书。绿证是国家对发电企业所生产的每1000度绿色电力颁发的电子证书,是消费绿色电力的唯一凭证。

 

目前绿证的核发对象主要是陆上集中式风电和光伏项目。国家向发电企业核发绿证后,厂商可以将绿证卖给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个人消费者等。

 

但认购绿证只是拥有了绿证对应电量的声明权,即宣称自己使用了绿电,并不意味着企业实际消纳了对应的绿电,所以并不利于对企业消纳情况进行追踪记录。

 

绿证交易购买程序简单,但未实现证电合一,对于促进新能源消纳效果较弱,且国际认可度不高。

 

4.新能源+储能+需求侧响应

第四种途径是在绿电采购或自建新能源电站的基础上,建立配套储能设施。目前,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在用户侧配套储能设施,开展电力需求侧响应业务。

 

通过配套储能设施企业能加强自身用电管理,进行削峰填谷,提升绿电消纳能力,并降低电力采购成本。但此模式投资成本较高,技术难度和运行难度高,受政策影响大。

 

未来随着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需求增加,商业模式将更加灵活,应用会逐渐普及。

 

三.领先企业案例

1.中国科技企业绿电消费案例

信息来源:绿色和平《科技企业绿电消费新浪潮》报告

 

2.谷歌案例

谷歌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年度采购量最大的企业,在大规模部署清洁能源项目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将以谷歌的可再生能源计划与实践为例,为其他企业购买和使用绿电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 2007年,谷歌通过购买可再生能源项目并采购了高质量的碳信用,成为第一家在运营中实现碳中和的公司。

  • 2017年,谷歌成为第一家在全球范围内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公司。

  • 2010年到2021年,谷歌在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近33亿美元,预计总容量约为8.7GW。

 

100%可再生能源供应只是一个临时解决方案,谷歌还宣布了一个首创目标,即在2030年前实现24*7零碳能源,即使用电力供应完全脱碳,每小时、每一天、每一个地方都依靠零碳能源运作。

 

但实现24*7零碳能源并非易事,面临着诸如受地区和时间限制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有限的清洁能源交易政策和市场机制、以及昂贵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等困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谷歌采取了诸多措施:

 

2019年,谷歌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企业采购。

 

2010年以来,谷歌在各个数据中心区域增加25个以上的风能和太阳能项目(总发电容量超过3GW),大大提高了数据中心每小时负载与区域无碳能源供应之间的匹配水平。

 

此外,为解决单一可再生能源难以百分之百与数据中心24*7负载匹配的问题,谷歌将投资更多种类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以及更先进的发电技术(如低成本的能源储备、碳捕集与封存等)。

 

谷歌还与合作伙伴合作,帮助新技术商业化,制定并倡导清洁电网政策,不断应用谷歌自己的软件和机器学习来优化整个行业清洁能源,分享经验和技术等。

(谷歌数据中心每小时用电情况热力图)

 

四.碳阻迹观点

 

第一,已经做出或计划做出减碳目标承诺、碳中和承诺的企业,和相关的上游供应链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绿电来减少范围二排放,这是目前最受欢迎的选择。从数据看,2022年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大力开展绿电交易,创新开展绿证交易,结算绿电交易电量152.2亿千瓦时,平均溢价51.83元/兆瓦时。

 

第二,绿电资源一直在开发,但短期资源有限,企业需早做准备并提前布局。

 

第三,PPA在海外比较成熟,中国目前绿电政策更新快,价格主要受供需影响,还不具备长期协议的条件。

 

第四,在谷歌可再生能源创新的实践历程中,我们看到,企业消费绿色电力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但即使百分之百的绿电使用也不能保证其整个过程是清洁零碳的,未来24*7零碳能源会是更多企业的目标。要实现这一挑战性目标需要政策机制的完善、能源技术与业务模式的创新、政府机构组织与供应商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等。

 

彩蛋:最近很火的ChatGPT有话说

 

嗯,很官方,不知大家对ChatGPT的回答满不满意?

 

参考文献:

[1].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5050.htm

[2].https://wri.org.cn/sites/default/files/2021-12/handbook-corporate-green-power-consumption-china-CN.pdf

[3].https://www.greenpeace.org.cn/2022/08/24/tech-re-consumption-2022/

[4].https://www.energypartnership.cn/zh/home/china-kicks-off-its-green-electricity-trading/

[5].https://solar.in-en.com/html/solar-2394824.shtml

[6].https://static.googleusercontent.com/media/www.google.com/zh-CN//green/pdfs/renewable-energy.pdf

[7].https://www.gstatic.com/gumdrop/sustainability/247-carbon-free-energy.pdf

[8].https://transition-china.org/wp-content/uploads/2022/08/CLIMAT3.pdf

[9].https://epaper.sgcctop.com/202302/15/con-687518.html

[10].https://chinadialogue.net/zh/1/70049/

[11].https://sustainability.google/progress/energy/

[12].https://sustainability.google/progress/#data-centers

 

点击了解碳阻迹

更多新闻
一文说清欧盟碳关税,企业提升碳管理能力或成应对关键
非常3+1,有一种碳排放叫范围四/Scope4
【碳阻迹原创】产品的碳足迹
“白色污染”如何穿上“绿色新衣”?食品饮料包装告诉你答案!
健康也“碳中和”,我国医疗行业如何科学减碳?
CCER终于动了?!2023开年双碳盘点来了
开启碳阻迹数字化碳中和之旅!
立即体验
开启碳阻迹数字化碳中和之旅!
立即体验
010-50973498
mail@carbonstop.net
碳阻迹订阅号
碳阻迹服务号
碳阻迹小助手
Copyright 2011-2023 版权所有:碳阻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6190号
京ICP备11035662号-4
碳阻迹订阅号
碳阻迹服务号
碳阻迹小助手
快速访问 产品服务 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资讯中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10-50973498
E-mail: mail@carbonstop.net
http://www.carbonstop.net/
碳阻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大兴区旧宫住总万科写字楼B座10层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11-2023 版权所有:碳阻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6190号
京ICP备11035662号-4